兒童近視管理鏡片

近視原理

「近視」指在眼睛調節放鬆看遠的狀態下,平行光線經眼球屈光系統後聚焦在視網膜之前,表示眼軸太長稱為近視(myopia)。

「假性近視」指捷狀肌長期在近距離使用的情況下,水晶體屈折力過張,造成睫狀肌過度用力無法放鬆,眼軸正常但有暫時性近視的症狀稱為假性近視,只要放鬆看遠或用藥即可恢復。

「高度近視」在WHO規定為500度以上的近視稱為高度近視,容易有嚴重的併發症產生,例如:青光眼、白內障、黃斑部病變、視網膜破洞、視網膜剝離…等。

「散光」指角膜或晶狀體拉扯成不規則形狀,導致光線進入眼睛後發生扭曲,造成影像模糊。



近視可按屈光成分分類為:

1.屈光性近視主要由於角膜或晶狀體曲率過大,屈光力超出正常範圍,而眼軸長度在正常範圍。分為以下兩種類型:

  • 角膜性近視:例如圓錐角膜,因曲率半徑小,屈折力強所造成。

  • 水晶體性近視:例如水晶體向前房移動或脫位(造成此種近視原因可能為外傷或遺傳)或水晶體折屈力增加(造成此種近視原因可能為初期白內障、糖尿病等)。

2.軸性近視眼軸長度超出正常範圍,角膜和晶狀體曲率在正常範圍。使光線在還沒到達視網膜前就聚焦。一般眼軸每增加1mm,則增加三個屈光度的折射力(就是增加三百度近視),一般近視皆屬於軸性近視。

近視度數分類:

1.輕度近視:低於-3.00D

2.中度近視:-3.00D~-5.00D

3.高度近視:高於-5.00D。

近視原因

目前研究指出近視原因來自遺傳與環境因素,遺傳的部分目前還無法確認是哪些基因影響近視的原因最大,因為從研究中發現有100多種基因會導致近視。由於看近時不用或少用調節,

環境因素部分的主要變因為光線、近距離用眼、戶外活動、睡眠時間……等。目前的研究認為戶外活動可以減緩近視,但不一定需要運動,只需要出去戶外走走、樹蔭底下或走廊都可以減緩近視的增加。


戶外活動減緩近視的因素

  • 1.陽光可能會造成眼球產生一種神經傳導物質-多巴胺,多巴胺會抑制眼球變長。

  • 2.在開闊的環境中可以減少近距離用眼與眼睛過度的調節。

近視的臨床表現

遠距視物模糊,近距視力好,近視初期常有遠距視力波動,注視遠處物體時眯眼。由於看近時不用或少用調節,所以集合功能相應減弱,易引起外隱斜或外斜視。 近視度數較高者,除遠視力差外,常伴有夜間視力差、飛蚊症、漂浮物、閃光感等症狀,並可發生程度不等的眼底改變,如近視弧形斑、豹紋狀眼底、黃斑部出血或形成視網膜下新生血管膜,可發生形狀不規則的白色萎縮斑,或有色素沉著呈圓形黑色斑(Fuchs斑);視網膜周邊部格子狀變性、囊樣變性。

在年齡較輕時即出現玻璃體液化、混濁和玻璃體後脫離等。與正常人相比,發生視網膜裂孔和脫離的危險性要大得多。可選用框架眼鏡或隱形眼鏡矯正,也可在醫師指導下,有條件地選擇屈光手術。

常由於眼球前後徑變長,眼球較突出,眼球後極部擴張,形成後鞏膜葡萄腫。伴有上述臨床表現者,稱為病理性近視(pathologic myopia)。


如何辨別是否近視的症狀包括:

  • ◆難以辨識街道標示和車牌號碼

  • ◆時常頭痛和眼睛疲勞

  • ◆無法清楚地看見白板或電視螢幕上的字

  • ◆要瞇眼睛,才能看得比較清楚



近視控制與預防

預防近視(此指非遺傳性近視)是現代社會高度關注的議題,但是該如何做才能預防近視呢?因為近視的原因較為複雜,醫學上透過大量的統計與實驗研究,發現近視控制與預防是可行的,可減緩近視加深的速度,甚至降低兒童患有近視的機率。其主要方法是既包括良好的用眼習慣的培養以及足夠的戶外活動。

預防近視需從小做起,由幼兒時期開始,便要讓兒童有正確的閱讀及用眼習慣,令發育期中的眼睛不要受到大的不良刺激。即使成年人也要留意這幾方面,以減慢視力衰退的速度。事實上,配戴凹透鏡便能矯正因近視導致的模糊視力,其問題是在於兒童近視是會因應眼球成長而不斷加深,高度近視(500度或以上)已被證實會增加患不同眼疾的風險,例如: 青光眼、白內障和視網膜脫落…等,所以需關注兒童近視控制與預防近視不斷快速地加深的情況。


理解近視原因對預防近視的重要意義

了解近視原因是預防近視的一部份,只有自己深入了解了近視的原因,才能從科學的角度辨明事實的真相,同時,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從多方面保護自己的眼睛,預防近視與控制近視需從生活開始。

有研究表明,青少年戶外活動的時間與近視加深速度成反比;光線的足夠與否也是影響近視的因素之一;長時間近距利用眼也是造成亞洲高近視率的原因之一。